过了几天淳安府解差将胡衙内及随从押送到总督府并将海瑞的一封信
过了几天,淳安府解差将胡衙内及随从押送到总督府,并将海瑞的一封信交给了胡宗宪。胡宗宪拆了信。海瑞写道为“属县近来查获一名冒充总督公子的诈骗犯。该犯假冒胡公子,在外招摇撞骗、敲诈勒索。骗得数千两银子和甚多珍宝。属县知大人教子甚严,府上公子书房攻读,怎有闲出游?如若出游,也无非瞻仰名胜古迹,以广见识,怎会诈骗银两宝物?故将骗子一眼识破。所诈赃物,依律没收充公。因该犯四处败坏老大人名声,实属可恶,可杀!特押送府上,请大人严惩!”
胡宗宪看完信再看看已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儿子,气得说不出话来。
海瑞的话句句在理,毕竟自己的儿子做错了事,把柄落在了海瑞手里,想发火,但又怕把事情闹大了,自己脸上也难堪。夫妻俩只好忍气吞声,埋怨儿子一场,便不了了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统治者如果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就可以让战马退回到田间去耕地;不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则战马在郊野战场产下马驹。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婪更大的过错了。所以能够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住恒久的满足。
这一章老子重申了自己的反战思想。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各诸侯之间的纷争连年起伏,战争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深受战争之苦。老子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对统治者接连不断发起的战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他认为战争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永不知足引起的,要想消灭战争,就必须从统治阶级的思想上下功夫,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并不能使国家强大,反而会削弱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收束贪婪的欲望,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合乎大道的,合乎大道就会天下太平安定,否则就会战争频仍,老百姓战死沙场、血流成河,其战况惨不忍睹。这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老子同情人民的疾苦,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停止战争,无为而治!
“罪莫大于可欲”,“罪”是罪恶、罪行或犯罪。什么是“可欲”?意思是最大的犯罪就是放纵欲望。河上公注:“好淫色也。”其实,欲望的范围很大,并不限于女色。春秋时代是一个欲望沸腾的时代,从国君到平民无不在心中荡漾着对欲望的渴求。种种实际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弥漫于整个中原,致使老子把“可欲”视为一种罪恶。
“祸莫大于不知足”,一般来说,不知足虽然很容易使人生出种种苦恼,但不知足怎么能变成祸患?人类心灵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永远不知满足,不知满足指引着人类跨越了人兽之间的巨大鸿沟,不知足指引着人类走出了漫长的原始蛮荒时代,不知足鼓动着人类逐渐脱离了无知无识的愚昧状态,可以直接地说,不知足是人类勃勃野心的反映,亦是人类磅礴欲望的反映。所以,老子出于对朴素时代和无知无识状态的极端爱恋,把不知足说成是人类最大的祸患,自有其道理,并不是危言耸听。
“咎莫大于欲得”,“咎”是祸咎或过错、过失;“欲得”就是渴望得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如果说可欲与不满足对于个人来说都能够引起罪恶、祸患,那么贪得无厌就不但可憎而且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纵欲是某种不知加以收敛的放肆行为,不知足是一种个人主观能动性不知内敛的进取行为,而贪得无厌则是人心不知满足的无限扩大。所以,对国家的统治者来说,贪婪往往会把国家引向无穷的灾难;贪婪对于普通人来说,必然使其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
我们都知道贪婪是人的本性,它是一切灾祸的根源。统治者的贪婪引起连年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我们普通人为自己的贪婪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心中的欲望决定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贪婪欲求是一个无底洞,我们为欲求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吸取教训,从贪婪中解脱出来呢?大道的德行就是无欲无求,我们只有遵循大道才能合乎大道的德行做到无欲无争,无欲无争才是人生快乐的源泉。我们常说知足常乐,快乐是知足带给我们的最大奖赏。
三征高丽欲建业,屡攻屡败枉悔恨
大家都认为,隋炀帝是一代昏君,因贪恋美色而亡国。其实,他也胸怀大志,想名垂千古,三次出征高丽,但都无功而返,并且给隋朝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大业七年(公元6者者年)二月,隋炀帝下诏征讨高丽,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到东莱海口造船300艘。官吏监督劳役,民夫日夜站在水中,不敢稍微休息一下,致使他们从腰以下都生了蛆,死掉的人十有三四。